才怪。
王羲之算是看出来了,吴普这小子蔫儿坏。
“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王羲之无奈叹息。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除去早夭的长子,剩下也有六个顺利成家立业了,算得上是人丁兴旺。
吴普笑了起来“我有个师兄说他们家可能是您的后代,一会吃饭我带您去见见他。”
王羲之来了兴致“那我倒是要见见他了。”
到了晚饭时间,吴普领着王羲之他们去和王师兄几人会合。
见到多了两个生面孔,王师兄几人一愣“师弟,这两位是”
吴普笑着忽悠了一下,说正好有两个朋友在这边,就邀他们过来一起玩儿。
他还给王师兄介绍了王羲之和谢道韫“扮演”的是谁。
王师兄“”
不是,他也就在飞机上提了一嘴,说“我祖上可能是王羲之”,这师弟怎么直接给他把王羲之和谢道韫给整了出来
王师兄忍不住说“年纪不太对吧,怎么两个人看起来年龄差不多”
吴普瞎忽悠“气质相符的人不好找,何况我们博物馆选人还得有和本人相近的才艺。”
王师兄想到每年在研究中心对面煞有介事表演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还真不是一般人演得出来的
王羲之两人听不懂现代汉语,不过正在熟悉吴普新给他们买的手机。
只要切换成现代汉语,屏幕里就会读取正进行的对话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他们想说什么,也可以切换成私人模式让手机读取成文字。
非常方便。
王羲之和谢道韫的目光落到了王师兄身上,认真打量起这小孩的长相和气度来。
打量完了,王羲之还和谢道韫对视一眼,眼神里都写着“感觉不太像”。
主要是吧,王师兄看起来比较憨,瞧着不太符合魏晋人的审美。
王羲之决定回头看看这年轻人写成什么样。
王师兄可不知道两位“疑似祖宗”给他的评价是“长得不咋像”。
他热情地追问“王先生真的懂二王书法吗我们五百年前会不会是一家”
王羲之心道不会,按照吴普的说法,他们至少得隔了一千六百多年。
相隔老远了。
五百多年怎么会是一家
王羲之笑了笑,拿着手机和王师兄曲折对话“我们家祖上是琅琊王氏。”
王师兄更激动了“对对对,我记得我们祖上就是琅琊王氏。”
三个王家人就这么鸡同鸭讲地聊了一顿饭。
当晚所有人好好地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吴普领着人过去和考古队会合。
他把李清照三人引见给领队专家,表示这是博物馆的员工,过来算是交流交流。
如果这是魏晋墓葬或者唐宋墓葬,他们或许还能帮上点忙。
毕竟魏晋对王羲之他们来说是“近现代”,唐宋对李清照来说也是“近现代”,总比他们这些跨越千年的人好猜。
领队专家表示非常欢迎。
他们早就好奇吴普博物馆那些“专家团”了。
像苏轼、唐寅他们这水平真要是十八线小演员,他们怎么都没法相信
虽说普通人卖字卖画很难卖出高价,可凭他们的水平随随便便都能混出名气来吧
怎么可能甘心当那么久没名气的十八线演员啊
“你们那些文物故事我们都看了,拍得很还原,也很有意思。”领队专家笑呵呵地说,“等我们下次开交流会也去你们那边开,到时候顺便现场参观一下你们博物馆。”
吴普说道“欢迎之至,您提前和我说一声,我给您备票,您到时候把名单给我就成了。”
两边友好地交流完毕,领队专家给吴普介绍了一下目前的挖掘情况。
他们晚到了两天,很多东西都已经挖了出来,倒是还有个大墓没开完,可以带他们过去看看挖掘现场。
吴普自然是第一时间领着人过去围观难得的考古一线工作。
王师兄他们也很好奇。
只不过等抵达领队专家所说的那座大墓前,王师兄忽然呆住了。
他不敢置信地看着清理出来的墓志铭。
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墓主人姓名和生平。
这个名字在史书上没出现过,写墓志铭的人显然也不怎么有名,全文写得平平无奇,文采和流水账差不多,主要介绍了墓里躺着什么人、这人生前干过什么事。
从碑文上看,此人本来姓黄,是中唐人士,偶然富贵,醉心书法,对王羲之的字尤其痴迷,所以把自家的黄姓改成王姓,自编族谱宣扬自己是王羲之后人。
他甚至还让儿孙把自己葬在王羲之墓那一带,四舍五入等于自己葬进祖坟了。
沉迷王羲之书法到改姓认对方当祖宗,可见是真的对自家祖宗没什么归属感
王师兄连蒙带猜地辨认完那墓志铭上的记载,整个人都木了。
吴普关心地追问“师兄你怎么了”
王师兄艰难地开口“这挖的好像是我们家祖坟。”
还得知了自家祖宗是个草根出身的憨货暴发户。
至于他怎么发现的,那肯定是因为
墓志铭上写得一清二楚,